自2020年成立以来,平安理财坚守服务实体初心、紧跟国家战略部署配资公司查询,积极落实“资金—资本—资产“三资循环,引导理财资金投向科技创新、先进制造、绿色发展、小微企业、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,平均每年向实体经济提供超过2600亿元资金支持,引金融活水满足实体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。 未来,平安理财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,扎实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、高质量的投资选择。同时,平安理财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,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。 康熙八年(1669年)五月,刚刚鳌拜后的康熙正式亲政,但还没有来得及感受掌权的喜悦,一封来自西南的奏书让他眉头紧皱了起来:吴三桂又要钱了,而理由是要平定西南苗蛮,如此正当的理由,康熙又不好拒绝。 这已经不是吴三桂第一次索要军饷了,早在顺治年间,朝廷就开始每年给吴三桂相当一笔钱,甚至金额远超赋税了: 合计天下正赋,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。而云南一省,需银九百余万,竭天下之正赋,不足供一省之用——《清世祖实录·卷一百三十六》 年年要、岁岁要,朝廷早已不堪重负了,而除了吴三桂,耿、尚二藩也需要朝廷供养,仅在顺治十七年(1660年),三藩一共要了两千万两白银。 青年康熙 长年累月的要,哪有这么多银子? 西南本是大清的疆域,现在朝廷不仅一分钱收不上来,每年还需要拿江南的赋税供养他们,这么多年来,朝廷已经花费了近亿两的白银了,还是满足不了三藩的胃口。 很显然,如何处理三藩已经是康熙目前遇到最棘手的问题,只是一个处理不好,后果难料。 至于办法,实际上康熙已经有了,那就是削藩。 只是如何削藩,这是个问题,当然,皆大欢喜的方式就是和平削藩。 因而康熙开始和三藩接触,只要他们肯削藩,朝廷必会保他们永享富贵。 这是这个真的能当个富家翁安享晚年吗? 从理论上来说,吴三桂真的愿意肯削藩,朝廷肯定会善待他的,毕竟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三藩最好,其他人也会以吴三桂为榜样乖乖撤藩,皆大欢喜。 然而这只是大家的一厢情愿罢了,别看康熙的条件很丰厚,但放在当时的环境下,不管吴三桂肯不肯削藩,下场都好不到哪里,注定是不会有什么好结局。 三藩地盘 为啥?因为整个西南不是他吴三桂一个人的,而是一帮跟随他南征北战的辽东将领的,自己只不过是他们的利益代言人罢了。 吴三桂一个降将为何能有今日的地位?儿子还能当驸马,撤藩之后还能永享富贵? 难道凭吴三桂的功勋?说实话,清朝入关前后,立下功勋的奖励可比吴三桂多了去了,别说这些人了,就连一些八旗和宗室,都未能捞到一个公爵,更别说王爵了。 所以吴三桂凭什么呢?凭的就是手下十几万人马。 这才是康熙坚持要削藩的根本原因,说实话三藩就算能花钱,一个王府一年开销能有多少呢?国库总能兜得住。 兜不住的其实就是三藩麾下的几十万人,别看三藩明面上的总兵额只有五万人,但实际上吴三桂私下接受不少降兵,实际兵力远远大于这个数字。 注:平南、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、绿营兵各六七千,平西有兵力五十三佐领,在册绿营兵四镇十营,其中一佐领两百人人,一镇有两千四百人,一营有一千两百人,加起来约五万人 这些兵力加上家属,几十万人还是有的,而且都听命于三藩。 吴三桂画像 除此之外,三藩在属地里各种为非作歹,私下征收关税,更别说巧取豪夺这类事情了,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。 哪怕朝廷按照三藩的要求给了银子,但这些银子根本不够用,每次不足的时候,三藩又继续上书索要军饷,但有剩余的时候,反而隐匿不报,完全把朝廷当冤大头。 更何况每次索要都是向各省摊派的,还没到国库就被送走了,导致国库空虚,这才是康熙最为担忧的地方。 所以,康熙厚待三藩下还有一个潜台词,即吴三桂要替朝廷安抚这帮人,不管用什么办法,将他们好好安抚不闹事后,康熙才会允许吴三桂去辽东当富家翁。 当然这也是吴三桂纠结的地方,也是吴三桂的困境。 按照康熙的想法,三藩要撤,几十万兵力也要撤,即便改编一部分人,但大部分人还是要裁撤的,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,编制就这么多,剩下的全裁了。 而裁的人干嘛呢?自然是该干嘛干嘛去,反正朝廷不会给钱养他们的。 这给了吴三桂一个难题。 吴三桂可以听从康熙的撤藩,然后接受朝廷的厚待,子孙享受荣华富贵。 只是麾下十几万兵力怎么办?真的能乖乖听他话,在没有补偿的情况下就地解散?怕不是做梦吧。 打个比方,就好比你在一个公司辛勤工作了二十年,见证了公司从微小到壮大,就在你想在公司一直干到退休的时候,突然得知自己要降薪裁员,而且裁员至少要八成,且没有什么补偿,这你能忍? 吴三桂(图源《江山风雨情》) 我想,大部分人都忍不了,更何况这帮人还是在战场上刀口舔血的骄兵悍将。 然后一个人的不满带动一群人的不满,这在古代,叫做“哗变”。 比如尚可喜,早在康熙十二年(1673年)就打算回辽东养老了,不久吴三桂起兵,尚可喜就被儿子尚之信软禁了,随后尚之信响应吴三桂的叛乱。 很显然,一帮不满尚可喜的部署联合尚之信,囚禁了尚可喜,所以啊,吴三桂真想全身而退,底下一帮人人肯定会搞事情。 毕竟大家都是跟随吴三桂一起投降清朝的,而等让吴三桂当平西王,都是靠大家一刀一枪换来的,凭什么吴三桂可以拿个王爵去辽东继续享受富贵,自己这帮人要过着任人宰割、朝不保夕的日子? 本来日子过着很舒坦,一下子断崖下跌,到了这种情况下,万一真的吴三桂同意,怕不是不要康熙动手,这帮骄兵悍将什么事情都做了出来。 比如造反。 如果吴三桂愿意造反带领大家继续吃肉喝汤最好,如果不肯,他们有的是办法让吴三桂起兵。 吴三桂不同意?直接关押起来,然后以吴三桂的名义起兵,哪怕吴三桂真的到辽东了,他们依旧伪造书信,声称是吴三桂指使他们造反的,反正吴三桂躲不了。 而且此时吴三桂下场更惨,会被康熙借他的人都祭旗泄愤,安抚这帮人。 吴三桂和陈圆圆 反正不管如何,他们必然要起兵的,由不得吴三桂同不同意。 所以,现在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就是这么个困境,不同意削藩,朝廷必然会派兵攻打,同意削藩,自己一帮部署必然会裹挟自己造反,或者被软禁到死,反正下场都不会好。 到时候吴三桂就里外不是人了,康熙会嫌弃吴三桂没有处理好部属,而这些部属又会怨恨吴三桂抛弃他们,到了这个时候,吴三桂那个后悔啊,后悔没听洪承畴的话。 洪承畴当初叮嘱过吴三桂:“若要安,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,永历若在,康熙断不敢撤藩。” 但吴三桂一心想获得世镇云南的特权,根本没把这句话听进去,反而忍着千万人的唾骂,向清朝表忠心弑杀了永历帝。 可杀了永历后,清朝怎么对他的呢? 先以西南安稳为由,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,而后罢了他的西选,又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,剥夺其在西南的司法特权。 可以说吴三桂舍了名节之后,啥也没得到,康熙还是要削藩,根本不肯让他世镇云南。 毕竟你吴三桂什么身份? 元朝梁王和明朝黔国公人家可以世镇云南是有前提的。 沐英 比如梁王是元朝宗室,初代梁王是忽必烈孙子,更是元成宗的兄弟、元武宗的伯父,和皇室血缘关系亲密的很。 而明朝黔国公沐英虽然不是宗室,但人家可是朱元璋的义子,朱元璋当初还没有朱标,就认他为义子,这个地位就是当接班人培养的。 而且沐王府镇守云南,与其说镇守,倒不如说是开疆拓土,哪怕明朝要灭亡了,沐王府还和边境的土司争斗。 所以吴三桂有什么比的上这两位呢?本身既不是宗室又不是八旗,只是贰臣罢了,这种前后摇摆的人,康熙如何能放心?削藩是必然的。 倒是尚可喜看得明白,也知道康熙必然不会容忍三藩长期存在的,所以前前后后主动撤藩十一次,就是为了用体面换取富贵。 然而尚可喜只顾自己,却没考虑到一帮部属的未来,结果被裹挟儿子软禁了他,结局也不怎么样。 反而是吴三桂却一直坚信自己可以世镇云南,甚至认为这是清朝的承诺,但如今清朝食言了。 所以从某方面来说,吴三桂对康熙也是极为愤恨的,也真的后悔,当初怎么没听洪承畴的话。 正好麾下愤恨,士气正旺,不如直接反了算了。 只是吴三桂明白的太晚了,起兵的时候已经六十多了,还能蹦跶几年? 吴三桂年号昭武 所以从这点来看,吴三桂一开始真的没打算反清,毕竟要反早反了,何必等到现在? 他真正和朝廷索要的其实就是世镇云南的权力,也因此起兵后,幻想和朝廷和谈,以期继续待在云南,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的进攻时间,让康熙有时间安排兵力。 只是看康熙真的没有和谈打算后,这才下定决心争夺天下,然后称帝。 只是六十多了配资公司查询,真的不如当年了,也没安排好继承人,称帝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,余下部众又为了争夺权力,内讧加逃窜,也让康熙顺利平定了三藩之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