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哈尔滨2月14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郭剑)“我们学校有40%的语文课,都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图书馆里上课,效果特别好,孩子们愿意沉浸在书的海洋里,看书时候非常安静。你别看窗外这些大树现在光秃秃的,等到了夏天和秋天,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和红色,很美”,校长王晓影带着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走进教学楼位于顶层、将近300平方米的图书馆,略带自豪地介绍着自己学校不同寻常的特色:“除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,我们还有更丰富的校本课程,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漆艺漆画的制作,还有烘焙教室,所以我们的学生会包饺子、擀面条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,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会让孩子们的人生更有底气。” 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学生制作的冬季运动主题漆画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郭剑/摄 这是一所普通的基础教育学校,只不过这所学校的名字是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(以下简称“哈冰雪”),另外的定义是全国第一所体教融合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学校,建校十年来在体教融合的道路上不遗余力探索和实践。曾在这所学校学习、训练、生活的杨滨瑜刚刚在哈尔滨亚冬会上获得速度滑冰的2枚金牌(女子3000米、女子团体追逐)和1枚银牌(女子1500米,0.48秒之差不敌韩梅),她的校友杨婧茹,则是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成员——这所普通学校,由亚冬会3枚金牌、1枚银牌,再次证明了自己的“不普通”。 展开剩余68%“杨滨瑜是十年前从哈尔滨市风华中学转学过来的,她对滑冰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,她跟我说就喜欢滑冰时候飞起来一样的感觉。在我们这儿,她是学生会主席、领操员、主持人,2017年还当选哈尔滨市三好学生。”亚冬会冠军在王晓影眼里永远是个“孩子”:“有这份热爱她就不觉得苦,她现在练出来了,比赛风格泼辣,赛后采访也落落大方,能说,这次亚冬会她比赛完还专门给学校发来感谢信,这就是我们学生的榜样。” “文体同馨”桥连接着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和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郭剑/摄 对志在冬奥冲金的杨滨瑜而言,从比赛场馆回母校只需要过一座小桥。学生时代,她无数次往返于这座“文体同馨”桥两端,在北边“学习”,在南边“训练”——哈冰雪2014年揭牌成立,学校选址由黑龙江省体育局联合哈尔滨市教育局几经考量,最终放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旁边,方便孩子们学习、训练和生活。本届亚冬会,短道速滑、速度滑冰、花样滑冰,3个大项比赛都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进行,这是孩子们做梦都想要的国家队级别的训练条件——哪怕进馆训练需要“排队”。 哈冰雪不是一天建成的,也不是一天见效的。 “大家也知道,刚来的孩子,我们说练体育的,文化课底子薄、训练课基础差,而且不好教,特别淘,刚来没两天就把厕所门给踢坏了,我们老师和教练必须有足够的耐心。”王晓影说:“在课程设计上,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,我们把学习和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,比如数学课和物理课教孩子们直道和弯道的计算、冰刀离地和滑行的角度,英语课教他们训练词汇、比赛场景的口语对话,孩子们接受起来就会很快。” 学校提供的数据是,2014年首批学生入学时,文化课测试的合格率,语文为49%、数学25%、英语是0,综合优秀率为0,而到了2024年期末学业水平测试,学生语数英合格率均达到90%以上,综合优秀率超过50%。建校以来的十届毕业生总共546人,其中502人升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(含各地市分校)、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,追踪的结果显示有137人升入北京体育大学、上海体育大学等体育类高校,29人升入东北师范大学、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。 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永远是在校学生的榜样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郭剑/摄 “我理解的‘体教融合’,其本质是把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(体)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(教)之中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,提高综合素质,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。”王晓影说:“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和努力,真正将体教融合的理念落实落地,为育人和培养我国冰雪后备人才贡献力量。” 哈冰雪正在一步一步向着最基础的办学目标迈进:学校既要扎扎实实向前发展,给更多热爱冰雪运动的孩子成长空间,又要谨慎避免盲目铺摊子“追求大而全”——不难想象,再过十年,从这里出来的孩子,会有更健全的价值观体系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,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也会为中国的冰雪事业铸就更牢固的基石。 发布于:北京市 |